【為何末期病人會焦慮與憂鬱?】
- 疾病造成不適症狀
英雄最怕病來磨,當末期病人身體不適症狀出現時,包括:疼痛、睡不好、食慾下降…這些身體不適的症狀,會讓病人陷入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中。- 害怕失能的過程
常聽許多病人說:「我不怕死,可是這病不知要多久,我擔心拖累家人」;因此,許多末期病人焦慮與憂鬱是來自於擔心失能的過程,造成家人的麻煩。【如何因應末期病人的焦慮與憂鬱】
- 鼓勵病人說出他內心的想法
當病人願意說出他心中的悲傷情緒,此時,我們就讓病人發洩,有時病人發洩完後,心情會較愉快。有時病人說:「我覺得我越來越沒力氣,我知道我時間不多了」,此時家人或朋友常會虛假的安慰說:「不要想這麼多!你一定會好起來的......」。其實,這樣回應病人,常會阻斷病人內心的情緒宣洩,及進一步的溝通表達機會。病人常因此認為不被了解,甚至因而更焦慮與憂鬱。焦慮的是,也許病人想交待一些事情,但無法說出。如果改變回應的方式,例如:「那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受吧!」也許可以觸動病人內心的感受,甚至能讓病人再多抒發一些內心的悲傷。- 允許病人流淚
哭,是最好的發洩情緒的方式,許多病人在大哭一場之後,會重新產生力量;而能用較理性的方式面對自己的處境,因此,允許病人流淚是很重要的。- 與病人分享共同美好的記憶
與病人一起分享過去美好的回憶,及快樂的事。有時一同分享過去快樂的點滴,也會幫助病人看到原來生命不只有生病這一段,也有許多美好的一面。可利用:照片等珍貴物品來共同回憶;或共同分享一些人生經歷。
焦慮與憂鬱是末期病人常見的情緒反應,家人的愛與關懷在此時最重要,如發現病人一直陷於低落的情緒狀態,甚至想結束生命時,切記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以確保病人安全。
當病人被診斷出疾病末期常呈現的情緒反應有:震驚、不相信(醫生搞錯了吧!?)、憤怒(怪醫生、怪家人、怪老天爺或自責)、討價還價(我孩子還小,讓我扶養他長大吧!我如果好起來,我一定幫助別人、做志工)、沮喪(情緒低落、食慾不振、失眠)及被迫無奈的接受;也會出現恐懼、不安、生氣、焦躁、麻木、罪惡感、無助、自憐、悲傷、幽默(自嘲)與懷抱小小希望…等許多複雜的情緒。到末期臨終階段還會出現:絕望、憂鬱、愧疚、想放棄趕快解脫、自殺念頭、害怕被遺棄、沒安全感(無法讓家人離開半步)與莫名的恐懼(恐懼死亡、恐懼無法緩解的疼痛、恐懼死後未知的世界、恐懼與家人分離);也會出現牽掛未了的心願、不放心年幼的孩子或年老的伴侶、虧欠、放下、感恩、希望不要有痛苦的善終..等心情。
【情緒小字典】
- 情緒是主觀的感受,沒有是非、對錯。有時像一陣風很短暫,有時會停留比較久,但總會煙消雲散。
- 每個人表現會有個別差異,有的人採取壓抑、悶著不說;有的人會罵人、哭泣或睡覺。經過疏通的情緒可以轉化心情,反之壓抑太久爆發出來的強度很大,會傷人也會自傷。
- 疏導情緒的方法:說出來、寫日記、聽音樂、逛街買東西、看電影、整理家務、運動、靜坐......等。
【病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心情】
- 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,承認並且接納自己有那樣的感覺。
- 探索情緒的來源。如:讓自己生氣的是疾病?是家人?自己?或老天爺?
- 練習將情緒說(寫)出來,或對當事人表達你的感受。
- 練習用別的方法表現自己的情感。如:畫畫、哭泣、或大叫,但避免傷害自己或他人。
【家屬如何面對病人的情緒】
- 不批評、不建議。如:你不能生氣、你是男人,你不能哭、你應該…。
- 盡量接納並體會病人的感受或處境。如:上廁所都要靠別人,真的很沒尊嚴或沒用。
- 與病人討論彼此的感受與期待。依照以「病人為中心或病人的需要」為指導原則。
- 鼓勵病人多表達感受,並且用心聆聽。如:專注聽,不要邊做事邊聽他說,或打斷他的話。
- 向病人保證,不管作什麼決定都支持他陪伴他。
- 與醫療團隊討論,轉介專業輔導人員。如:社工師、心理師、精神科醫師。
當癌症復發無法控制或到疾病末期時,意味著離死亡的日子不遠。此時家屬除了再度感到:震驚、難過、害怕與無助…等情緒外,還包括:要不要讓病人知道實情的壓力。大部分家屬都害怕病人知道真相後,受到打擊失去求生意志,或有想死念頭,而隱瞞病情。但是病人隨著身體越趨軟弱,毫無起色的病況,其實心裡大多有數。其堅強的意志,也超乎家屬的想像。臨床經驗顯示許多病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,如果你是病人的話,你希不希望家人告訴你實情?
【反對告知病情的理由】
- 害怕病人知道實情後,受不了刺激抑鬱而終,或想不開而自殺。
- 家屬願意擔負責任,代替病人做決定。
- 認為病人不識字,什麼都不懂,所以不必說。
- 認為病人老了,不用告訴他。
- 不知道如何告訴病人,怕造成反效果,乾脆不要說。
- 告知的時間、地點不對。
- 對告知者沒有信心。
【贊成告知病情的理由】
- 人都有知的權利,病人理當該知道自己的病情。
- 知道死之將近時,可以從容準備死亡。如:交代後事、財務安排、完成心願......。
- 對病情比較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,可以坦誠的與醫生訂定治療計畫。
- 把握時間與家人相處,表達心中的想法或感受。
- 可以回顧自己的一生,為其人生劃下圓滿的句點。
- 把握當下,活出有意義的餘生。
- 不用隱瞞、說謊,壓力比較不大。
【告知的原則】
- 用引導的方式,讓病人說出所了解的病況與期待,以瞭解其抱持的態度為何。
- 採漸進的方式,委婉告知,避免單刀直入。
- 要有充分的準備,隨時觀察病人想知道的程度,依其情況做不同的回應。
- 找病人比較信賴的人告知。
- 選擇適當時機與安靜的環境告知。
- 告知後,病人情緒會出現:難過、沉默、沮喪或想解脫的念頭…,這是正常現象。家屬應給予一些時間沉澱、陪伴他度過低潮。
- 讓病人知道,不管作什麼決定都支持他,並且會照顧他絕不放棄他。
病人越到末期身、心、靈受到更大的煎熬,會希望趕快解脫,或要求醫生給他一針安樂死。就好像長跑選手,跑不到終點,體力透支就不想跑或跑不動了,旁邊的人則一味地為他加油,要他繼續跑(求生的方向)。此時病人感覺像在等死,覺得沒有生活品質,人生很痛苦,沒什麼意義,既然好不了,就趕快死去不要拖。臨床經驗顯示,此時病人會有的心情:憂鬱、痛苦、沮喪、絕望、無助、無奈、孤獨感、悲傷、恐懼(恐懼疼痛無法控制)、 或平靜(覺得心願已了已準備好死亡)。
【家屬因應的方式】
- 病人想解脫有一部份來自身體不舒服,症狀無法完全緩解,因而會有此念頭。在旁陪伴照顧的家屬,需仔細觀察並紀錄,病人的疼痛或不舒服症狀,讓醫療團隊了解,做出最適當的評估與處置,以減輕病人的疼痛。
- 積極傾聽病人的心聲,鼓勵他表達心中想法。不要急著安慰、批評他,也不要轉移話題,否則會壓制病人的想法,而無法得知其心裡所受的苦悶了。
- 接納病人的情緒,尋找可以轉化其心情的方式。如:聽歌、看書、或祈禱(念佛)......。
- 細心觀察病人的情緒反應。若想死念頭久久不退,倘使住在醫院則告知醫療團隊,尋求專業協助;若在家裡,家屬應提高警覺,預防病人會付諸行動。
- 向病人表達他沒有拖累家人之意,並保證不會遺棄他,會陪伴到臨終。
- 病人若有宗教信仰,則尋求宗教人員協助。談談人生意義、存在價值或受苦的意義。
- 家屬心情也會受影響,不妨和其他家人分享心情,彼此支持分享壓力,亦可和醫療團隊聊聊,共謀因應之道。
家屬以照顧病人為重,常常忽略自己的需要。如:心情難過不能在病人面前哭泣;偶而有快樂、輕鬆心情,也不能表現深怕病人誤會;眼見病人受病痛折磨得很痛苦時,希望他不要再受罪趕快解脫,內心又有罪惡感;身體已經很疲累了,還告訴自己不能休息…。家屬所扮演的角色有時身兼數職,如:照顧者、經濟提供者、醫療決策者或父代母職(母代父職)等多重角色,其身心壓力非常大。臨床上常見的情緒會有:憤怒、難過、悲傷、自責、無助、無奈、孤立無援、恐懼、焦慮、麻木…。行為則會表現出:焦躁、精神恍惚、失眠、胃痛、食慾不振、遷怒、指責、挑剔、過度保護或忽視病人、想死念頭(隨病人一起去)…等。當這些情形發生時,表示家屬的壓力已經面臨崩潰邊緣,而病人的照護品質也會受影響。如何處理壓力源提高抗壓性,陪伴病人度過生命幽谷是家屬需慎重以對。
【因應之道】
- 了解壓力來源。是來自病人要求?或對自己的期待?並分析壓力如何影響自己。
- 探討原來習慣的應付方式。是逃避、忽視或面對?
- 學習不同放鬆方法,提高應付能力。如:散步、接觸戶外、或人群;聽音樂、休息、練習呼吸與釋放呼吸、靜坐、冥想......等。
- 辨識及探索自己的情緒。(有關情緒部分,請參考如何傾聽病人的心聲)
- 練習與其他家人分享自己的心情與壓力。當家庭發生危機時,家人需相互扶持接納與尊重,攜手共度艱辛的日子。
- 避免獨攬照顧重擔,與家人擬定分工照顧計畫。如:白天、晚上、假日輪流照顧表,每班照顧者需詳實紀錄病情進展,方便其他家屬掌握病人情況,維持照顧品質,減低病人的不安全感。
- 每天挪出一段讓自己休息放鬆的時間。儘管只有半小時也要爭取把握。
- 運用喘息服務。如:安寧病房、護理之家或請伴護員、居家服務員。
- 向醫療團隊表達身、心壓力,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。
本院各病房末期病人若有心理靈性照護之需要,有下列資源可供轉介:
- 各病房社工師的轉介服務
- 本院精神科會診服務
- 安寧共同照護服務
- 本院宗教服務(佛堂/牧師室/天主堂)-中正樓外側(生活廣場對面) B1連通道
茲分述如下:
1. 病房社工的協助心理靈性照護服務內容:
- 協助入院諮詢服務
- 協調病人、家屬與醫護人員溝通
- 提供出院準備服務
- 處理疾病引發之情緒/適應問題
- 提供與疾病相關之家庭諮商
- 提供貧困病人經濟補助
- 病人出院後之追蹤輔導
- 悲傷輔導
- 社會資源運用與轉介
*轉介方式:請主責醫護團隊,由電腦住院系統直接點選「社工轉介系統」即可
2. 本院精神科會診服務:
針對心理困擾之住院病人,可請原醫療團隊會診本院精神醫學部,將有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提供評估及照護建議。
*轉介方式:請主責醫師,由電腦會診系統直接點選「精神部」會診即可
3. 安寧共同照護所提供之心理靈性照護資源:
本院安寧共同照護小組編制有心理師,社工師,精神科醫師及宗教師等,隨時提供各科部病房末期病人及其家屬之心理支持措施。
- 服務內容:心理社會問題照護
- 病人/家屬之支持與傾聽
- 靈性宗教需求照護
- 病人之生命回顧;生命意義的討論;人際關係的修復連結;宗教信仰的加深;
- 宗教儀式實行;後事交代;協助心願達成;轉介其他。
- 家屬之生命回顧;生命意義的討論;預期性哀傷之處理。
- 服務時間:週一至週五:上午8:00-12:00、下午13:30-17:30
- 轉介方式:請主責醫師,由電腦會診系統直接點選「安寧照護」會診即可
- 服務方式:由安寧共同照護之專業團隊接受照會與原照顧團隊協調合作,對病人做身心靈之全方位評估,以瞭解病人與家屬的需求。除初步輔導外,適時轉介受過安寧緩和訓練之心理師與社工師。如有需要並照會受過專業訓練之靈性宗教人員,藝術治療師進行生命意義回顧與靈性照顧。
4. 本院宗教服務(佛堂/牧師室/天主堂) -中正樓外側(生活廣場對面)B1連通道
【一、佛教】佛堂
- 宗教儀式的諮詢(皈依、喪葬儀式的安排)
- 協助病人、家屬面對死亡(靈性關懷、輔導及法門應用)
- 團隊成員的支持與照顧
- 助念資源的提供
- 其它
【二、基督教】牧師室
- 臨終病人受洗、禱告
- 基督教喪葬儀式諮詢
- 靈性關懷與輔導
【三、天主教】天主堂
- 臨終病人受洗、禱告
- 天主教喪葬儀式諮詢
- 靈性關懷與輔導